浅谈端砚的雕刻与设计
浅谈端砚的雕刻与设计
蔡毅权
【摘要】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首,作为国家非物质物化遗产,该如何对砚石因材施艺,因石构图;根据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探讨,为实现砚雕创新更好地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雕刻、设计、文化、历史
总的来说,端砚手工雕刻技艺里包含了如下几个因素:1、砚石原材料的选材与维料的目的和意义;2、石料的特点与砚形结构设计的关系;3、端砚手工技艺的具体雕刻技法。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古语有云“宁舍一室,不舍一石”,“文人爱砚,武士爱剑”,再从古代的箕型砚的砚款演变到今天创作各式各样的砚款,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学子对端砚的爱惜。这些都是对端砚的赞美和认可。然而,除了石质,历代文人亦追求端砚的器皿制作,毕竟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承墨的一个载体器皿,自然也讲究设计与雕刻,接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端砚的设计与雕刻:
一、端砚的设计
唐代初期,端砚的设计比较简单,面上一般无纹饰,形以箕形、方形为多,砚底以三足或多足并且足高,这是因为古人席地而坐,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较高。中唐以后,随着人们的审美的角度以及生活习惯的提升,端砚的制作款式开始慢慢演变,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而到了宋代更为丰富,因为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研磨之外,还喜爱鉴赏端砚,出现了最早的研究、收藏以及馈赠,所以宋代的端砚设计琳琅满目。到了元代、明代以及清代更是把端砚的设计推到了高峰。
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的年代,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当代的文人墨客对端砚的形制要求更是甚高,加之石材原料的紧缺,从而让我们更加要珍惜和认真对待好每一方砚台,在端砚的设计上更不能马虎。
一方好的砚台,往往要从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方面仔细琢磨,认真设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以前增加了几倍。设计必须将砚台作为文房用具出发,不能偏离其使用这方面,因此在设计首要的重点就是把砚堂(也就是研磨的位置)定好,这将直接影响到一方砚台的美观和实用。设计砚堂基本原则是选用整块石料最完美无瑕和滋润的地方,在整块砚石的中心或者尽量靠中间,砚堂的大小比例也要配合整块砚石的比例,要求符合正常的审美,太大或太小都会显得不协调,形状可圆形、可方形、可随性,但必须表面平整。
有研磨之处必有承墨之处,有了砚堂当然要有砚池。砚池的大小、深浅,也得配合砚堂形状而设计,深度要恰到好处,砚池必须设计得深浅、圆润有度,如果角度把握得不好,会给毛笔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砚池设计必须圆润顺滑。
确认好砚堂和砚池以后,接着开始纹饰的设计。纹饰设计能提高整个作品的观赏与收藏价值,令到整件作品锦上添花。纹饰设计首先要定好作品的命名和雕刻的方向,设计元素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参照借鉴历代名砚款式,但这个借鉴设计必须需讲究个人文化修养,和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入的研究,严谨以待。
二、端砚的雕刻
雕刻可以说就是赋予了砚台生命,好的雕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端砚本身就是一方石料,但通过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给砚石赋予了生命。雕刻刀具分为锋利的平刀、圆润的圆刀、侧刀、厚刀和薄刀等等。匠人利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把雕刻手艺发挥到炉火纯青。学习多元化的雕刻手法:有浮雕与浅雕,浮雕可以令端砚作品花纹立体呈现,纹饰高低起伏,玲珑浮凸。浅雕微微凸起,更注重线条的优美,该直的地方要做到笔直不偏,该弯的线条要做到顺滑流畅,要把多余的边石铲除得干干净净等。雕刻的另一种手法就是阴雕,即把设计好的纹饰雕刻进砚面,表现的手法多为线刻和篆刻等。线刻的关键是下刀的方法和力度,要表现出棱角分明,例如线刻竹子等。而篆刻就是把书法字刻入砚,与刻制印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把书法书体刻入砚台中,这样做既赋予了砚台文化内涵修养,更是赋予其灵魂,对于收藏和鉴赏都增加很高的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在设计雕刻的道路上,匠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令雕刻技艺精益求精,要给予砚石好的设计,赋予砚石灵魂及精髓,这样才能更好的珍惜紧缺的资源和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指导专家姓名:马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