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的历史发展
赵丽娜
【前言】
剪纸和我国其他的民间手工艺术一样,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意义,同样经过文化的沉淀和洗礼流传至今。当我们充分了解民间剪纸的由来,将有利于我们研究和学习剪纸,剪纸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剪纸 历史 剪纸的艺术 发展
最初的剪纸艺术形式就是我们所常见到的贴在窗花上的剪纸,这种技艺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由此可见,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底蕴的浓厚。当我们了解到剪纸的由来,才能意识到弘扬和保护剪纸艺术的重要性。剪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间中顽强地生长,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正是这些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心灵手巧,让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历史的篇章,世世代代弘扬历史文化。
据说,民间艺术就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活化石,是不无道理的。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使得民间纸剪纸各具特色,并且至今在民间剪纸中仍能窥探出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层次的作品神韵,从劳动者的创作中获得历史的启迪。
我国的纸发明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但当时已有人运用片状材料通过雕刻制作成缕空的艺术品,例如在树叶、皮革、丝绢上刻剪纹样。我国最早发现剪纸作品是在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材料采用麻料纸,用折叠手法剪制的祭祀题材剪纸,这为我国的剪纸的形成提供了佐证。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发明纸以后开始的。汉代造纸术的出现,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到了唐代,关于纸花的剪纸已处于流行和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利用招魂题材的剪纸就流传于民间。宋代造纸业技术日趋成熟,纸品品类繁多,为剪纸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铺垫。因此,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剪纸技术也从普通的形式发展到作为陶瓷的花样;材料从纸片发展到动物的皮层;从剪切发展到雕刻;剪纸的技法从简单的剪发展到阴、阳刻之分等等。进入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已达鼎盛时期,但凡彩灯上、扇面上、家居的饰物、窗花、柜花等都利用剪纸制作后再进行加工装饰。南宋以后,女红的出现,成为我国传统完美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女红的必修课就是学习剪纸了,她们从小就开始向前辈或姐妹们学习剪纸技艺,通过不断的学习临剪、画剪、重剪等技艺,直到熟能生巧,达到随心所欲创作的境界。
剪纸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给人缕空的视觉,通过一把剪刀就能把纸剪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例如石榴、花生、莲蓬等植物就象征着多子多福;如牡丹象征家财兴旺,大富大贵;喜鹊取其寓意,代表报喜;鸳鸯戏水,代表着生活滋润美满、观音代表送子等等。而剪纸题材有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有戏曲里的人物故事、有甜蜜蜜的爱情故事、有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等等。
从技艺上讲,剪纸其实就是在纸上的镂空剪切、刻划。劳动人民通过对生活热爱的体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艺术相结合,将剪纸的技能日积月累,形成了规范而严谨的制作手法流传至今。由于剪纸的工具以及材料简单而且普及,加上技法也容易掌握,深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因此剪纸的艺术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遍布大江南北。
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同时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精神的寄托。正如其他民间艺术产生一样,它的出现必凝聚着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并且汇聚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等,它是由劳动人民从生活体现中创作出来的。因此,从民间剪纸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历史文化。
【总结】
现今的剪纸作品运用自己特定表现语言,服务于社会,体现人文素质,美化生活环境,呈现出一片运用剪纸艺术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创造文明,和协,友爱,温馨,诚信,互助的新世纪、新风尚。我们更应该结合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精神,让剪纸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特色下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辽海出版社 2007-05-01 作者:邢春如 篇名:民间艺术《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