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
朱水云
【摘要】
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工艺流传,更是中国民间艺术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经久不衰,源远流长。那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有趣、寓意深厚、艺术造型质朴,通过线条展示出无限的情感。
【关键词】 剪纸 历史 剪纸艺术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流传,深受民众喜爱。每当传统节日的来临,在中国的农村,人们把剪纸贴在家里的门上、窗台、灯笼上,为节日增添了浓厚、喜庆的节日气氛。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给人一种透空的感觉。剪纸的材料可以是纸、布、皮、革等。剪纸顾各思义,就是用纸刀在纸上或片状的材料上,剪成各式各样的题材图案,如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等。这些题材大都与中国农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剪纸的寓意很深,题材内容非常广,但多以祥和吉祥为主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一些吉祥辟邪的娃娃,象征多子多福;猪、牛、羊、瓜果、蔬菜等,象征生活富裕,同时,从剪纸艺术中也展现出中国人民生活的进步。
一、唐代剪纸
在纸的发明以前,已经出现了以薄片为材料,通过镂空技艺制作而成工艺品。而纸的发明是在西汉时代。唐代剪纸发展是最盛行的,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当时就有流传以剪纸为招魂的风俗。唐朝也有诗人崔道融诗中一说:“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诗中所提到的“宜春帖子”,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剪纸艺术了。
二、宋代剪纸
在南宋时期,剪纸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出现了以剪纸为生的从业艺人。那时候的杭州经济发达,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其中就有专门做剪纸的行业从业者,有的善于将剪纸剪成书法,有的善于将剪纸剪成各式的花样。
经过时间的洗礼,宋代民间的剪纸范围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由于宋代的造纸业开始慢慢成熟后,品类也越来越繁多,造纸行业的兴起为剪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民间还利用了剪纸的技术,在牛、马等动物的皮,雕刻成影画戏的戏剧造型,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锦上添花。更用纸品剪成作品贴在在民间礼品上,如贴于窗上、灯上各式各样的“礼花”等,把家居环境点缀得喜庆吉祥和谐。
三、明清剪纸
到了明、清时期,剪纸的工艺经过时间的洗礼,更趋向于成熟了,并达到了巅峰的状态。民间的剪纸艺术使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如折扇面上的花样、刺绣上的花样、彩灯上的纹饰,都是利用了剪纸的技艺再加工装饰而成。而民间更常将剪纸贴在家中的门栈、衣柜、窗台、棚顶等等,作为装饰房间、门窗,美化家居使用。剪纸艺术灵感创作来源于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而创造出来的。劳动人民寄情于剪纸,寓神情于剪纸当中。剪纸的艺术题材,体现到当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到了清代,剪纸艺术成为了全民性的艺术,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罗大众都离不开剪纸。
四、近现代剪纸
在20世纪初期,在鲁迅和蔡元培等知识分子的大力搜集民间文学资料和研究民间艺术作品,
剪纸成为建立中国民俗的雏形的其中一项。有更多的艺术家参与了民间剪纸的创作与研究。
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末期和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之前的经济改革中,剪纸出现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剪纸以社会主义新中国为转折进入新的创新模式,艺术干部的下乡,为新农村带来新气象,在国家的认可下,剪纸成为一种合法的艺术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当代,随着电脑艺术设计及产品工业化生产复制水平的提高,手工剪纸技术面临着爱好者大幅度减少,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严峻挑战。当年自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大批剪纸艺术家们也正逐步减少,期待更多 的热血青年能热爱剪纸、专心剪纸,同时更希望他们能坚持走下去,带着他们心爱的剪纸刻刀走向更旷阔的舞台。
【总结】
剪纸艺术蕴含着民族社会深层文化底蘊同时体现社会发展的亮点,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分展现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艺术形态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新风尚,剪纸将走向世界各地,增进各国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 《数码设计(下)》 2020年2期
作者: 王岩
篇名: 《浅析剪纸艺术的由来发展及其分类》